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通讯员:蒋星明,编辑:史凯旋】2019年11月23日,3118com云顶集团能化系研究生党支部一行六人在黄荣华老师的带领下,在工学部第七教学楼,对退休老教师夏中明老师进行了采访。本次采访主要是通过学生党员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以及老教师的奋斗历程,学习老教师们为国抛弃自我利益的精神,从而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由于夏中明老师退休得较早,黄荣华老师先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夏中明老师。夏老师上个世纪70年代来到本专业,并于2013年退休,研究领域是水处理及其相关领域,曾经为武钢冷闸废水处理开发了水处理设备,为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接着,我们向夏中明老师进行了自我介绍,随后便开始了采访。
夏中明老师首先带我们回顾了专业的历史。我们专业最早学习了苏联的莫斯科动力学院,于1959年设立了“电厂化学”专业,并主要研究电厂中与化学息息相关的四个方向——水、煤、油和汽。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电厂化学改为了工科领域的应用化学,在2000年合校的时候,为保持专业的特色,我们专业自主设立了水质工程系,并于2013年更名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在回顾专业历史的过程中,夏老师回忆了我们专业对电厂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在处理机组因爆管而停电的问题上,我们专业的前辈为了抓紧时间抢修,往往不等蒸汽温度下降就进入爆管管道,完全将自己的安全置于脑后,只为了机组能够尽快恢复供电。随着我们专业的发展,电厂水处理领域越发完善,类似的伤亡事故也越来越少。可以说,我们专业是经历了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的奋斗过程,才一步一步形成了现在的壮大的规模。
回忆的过程中,夏老师特别回忆了七十年代研究水质稳定剂的过程。当年的研究过程可谓艰辛万分。一方面,水质稳定剂当时在国内还处于无人研究的状态,不管是实验药剂还是实验方法,完全需要当年的研究者自行摸索,另一方面,当年的研究条件还很简陋,“完全靠土方法,拿管子绕着铁桶加热”。就是在这样的研究条件下,当时的研究者通过不断地努力还是把国产的水质稳定剂开发了出来,并为国家节省了一大部分的资金。在夏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当年的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研时面对的是如何艰难的条件,想起我们现在进行实验,有宽敞的实验室和完备的实验设施,不禁对当年的科研人员产生了敬佩之情,我们除了要学习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对于困难勇往直前、不畏挑战的奋斗精神,还要学习他们对于科研的热忱之心。
最后,夏中明老师又对我们专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有人说,电力行业是“夕阳产业”,而现在更多的学生毕业后也更倾向于研究所和设计院,而非一线的电厂,夏老对此表示了惋惜。夏老认为,“去工业化”不能操之过急,中国的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样的我们专业的“转型”也是如此。我们专业的现状是“新老结合”,以老的“电厂化学”领域为基础,加入新的研究领域,使其永葆活力。老的东西虽然已经研究成熟,但仍在实际之中有应用,仍然不可抛弃,毕竟专业是靠老的东西发展到现在这个壮大的局面;新的东西则需要现在的研究者,对国外的科研成果进行学习和创新,向专业注入新的能量。但是无论是研究新的东西还是坚守老的领域,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都是“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搞‘虚’的”,都要有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才能对专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摄影:余娜)